|
(1/22)
《亲爱的》现身说法:弱势群体题材
|
(2/9)
组图:《亲爱的》现身说法:弱势群体题材的利弊得失
重新播放
大图播放
猜你喜欢
1905电影网讯 市场如战场,只有在创意源头找准商业定位、同时彰显艺术品位,才能赢得光彩、赢得漂亮。拿正在热映的这部《亲爱的》来说,陈可辛再一次证明了他的精明——首先我是个有思想要表达的电影作者,其次我还有能力通过各种手段把我要表达的内容投掷到大众视野。“打拐”这样一个看起来公益色彩十分突出的题材,愣是让他包装出一股浓郁的商业味道,同时还可以让影片保持一个整体上的文艺气质,这在眼下如此浮华的中国影坛显得尤为可贵。
去年,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和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为华语电影带动起一股怀旧热潮,《同桌的你》、《一生一世》等片就沾了这股热潮的光。如今陈可辛和赵薇的名字同时出现在《亲爱的》中,只不过这次他们已经不再怀旧,而是将视角定位在被拐卖儿童家庭身上,凝重而严肃地关注起了弱势群体。
其实今年华谊兄弟推出的公益电影《有一天》就选择了关注弱势群体的主题,9个不同类别的弱势儿童,支撑起9个不同的故事,奈何该片的创作班底均处于微电影水平,即便是有周迅等人领衔的所谓华谊群星的加盟,也无法改变其微电影大拼盘的整体素质,从而无法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此外,刘德华的新片《失孤》则跟《亲爱的》撞了题材,虽然还没有上映,但如果届时宣发到位,凭借刘天王的地位,该片的关注度也肯定错不了。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弱势群体这一描写对象,正在也值得被重视起来。
那么,我们不妨为此类影片批个八字,探探吉凶。
优势一:催泪可成噱头 哭晕观众避免差评
据2013年的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的失踪儿童数量超过20万,最终找回的几率不足0.1%,而在每一个丢了孩子的家庭里,都会有一段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除了被拐卖儿童,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经历了天灾人祸的洗礼之后依然顽强生存,这种生存现状给创作者们提供了大量可挖掘的宝藏。因此,如果一部电影将镜头对准弱势群体,要讲出一个感人的故事还是很有希望的。就像当年的《唐山大地震》一样,许多观众都是买好了纸巾走进电影院,可见“催泪”本身也可以成为电影营销过程中的一大关键要素。
如果编剧和导演的功底足够扎实,那么此类影片要想哭晕一片观众其实并不难。虽然我们不能一口咬定《亲爱的》让所有观众都哭成泪人,也不能单纯从“看完哭没哭”来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但从目前的网络口碑上看,“哭”确实是该片评价中的一个核心词汇,甚至于在映前预告片发布时就已经成为了核心词汇——那么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讲,如果看片时从头哭到尾,那就很难再去给出太低的评价,所以说《亲爱的》在拉拢观众阵营这一战上,已经是赢在了起跑线。
劣势一:煽情尺度难把握 过犹不及易烂俗
每一部端上商业院线的电影,都必须具备精准的前期计算,才有希望收回成本,进而创造更大的价值。《人再囧途之泰囧》刚上映的时候,徐峥就曾多次躲在电影院里核对他设计的每一个笑点是否奏效,很显然,所有的包袱及其该出现的时间,都隶属于一个算法复杂的函数。喜剧如此,悲剧同样如此。
《亲爱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由于影片主打的一个噱头就是催泪弹,因此陈可辛在片中设置了无比密集的哭点,甚至有观众称该片是一部“在哭戏的空隙中讲台词”的电影。确实,所有的演员都卯足了劲儿把自己所有的哭戏本领都使出来了,尤其是赵薇,从她出现的那一刻起,那双大眼睛就噙满了泪水,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也是赵薇蹲在医院走廊里五味杂陈地啜泣。如果把《亲爱的》比作一碗酸辣汤,那么这碗汤确实能保证你喝完涕泗横流,只不过回味的时候你就会隐约地感到,这辣椒和醋怎么都有点化学药剂的味道?
虽然弱势群体们的生活往往都充满着各种苦难艰辛,但这并不意味着故事就一定要做成如此决绝的悲剧。单从《亲爱的》中分层解析,赵薇失去养儿的悲伤,其实并不及佟大为看着深圳街头时说的那句“你看这个城市,多有钱啊”,能够给人带来无限怅惘。套一句绝无植入关系的广告语,就是:“某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优势二:必要的明星效应&演员的突破出口
在这个公益事业的公信力日渐缺失的时代,展现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的影视作品,很容易被观众归类为“法制节目”一样的主旋律宣讲工具。因此,利用明星效应增加影片关注度,是抵消影片说教属性的一大法宝。《亲爱的》在这方面就做的非常好,有赵薇和黄渤这两位票房排行榜上叱咤风云的人物,片子的“钱景”就已经有了一定的保障。
一方面,明星效应可以帮助电影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一个以弱势群体为视角的现实题材故事,也会为演员的演技爆发提供更多的机会。如果赵薇没有参演《亲爱的》,那么她在观众们心中的印象可能还是“7亿票房电影导演”,甚至是暑期电视剧霸主《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在《亲爱的》里,赵薇或许不是演得最出色的,但“李红琴”这个不施粉黛满口乡音的农村妇女形象,绝对可以成为赵薇个人表演道路中的一座里程碑。而黄渤也用他深沉饱满的演技证明了,他确实是一个能够驾驭所有题材的好演员。
可以预见的是,赵薇和黄渤将为《亲爱的》赚取更多的票房,而《亲爱的》也势必会给他们带来新一轮的影帝影后头衔。
劣势二:悲剧节奏不讨巧 娱乐属性受局限
截止至9月29日,《亲爱的》上映五天后票房破亿,这在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只能说是一个“还可以”的成绩。恰巧,9月30日宁浩的《心花路放》正式开画,全国排期超过半数,这也是2014年以来先期排映最为“丧心病狂”的一部电影。两部电影都由黄渤主演,上映日期也赶上了前后脚,或许它们各自的艺术质量见仁见智,但市场的反响却胜败已定——事实证明,悲剧要跟喜剧硬碰,并不是个明智的选择。
首先,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来讲弱势群体的生活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只有足够厚重的情绪支撑,才能表达得更加深刻,观众受到的心灵触动也才能更深。其次,如果影片取材于真人真事,那么故事必然要采取现实主义的风格,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影片无法实现商业电影的快节奏法则。比如,《亲爱的》平缓且持续压抑的节奏,就无法满足部分观众对于观影快感的需求。因此,想靠此类题材创造个什么票房神话可能性并不大,毕竟当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仍然是一个娱乐至死的世界。
优势三:凸显人文关怀 提升作品社会价值
话说回来,就算《有一天》已然是昙花一现,就算《亲爱的》会票房惨败(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就算刘德华的《失孤》会像《无人区》一样石沉大海……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中国电影人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是一件极为值得赞赏与鼓励的事。如果剧本足够扎实,如果演员足够给力,那么此类题材的影片势必会吸引大批观众,要是再碰上一个有才华的导演,那么一部佳片就呼之欲出了。
这年头,大伙儿都在膜拜着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挖空心思研究什么“明星IP”,游戏能改编电影,盗墓小说能改编电影,一篇帖子也能改编电影,就连网络恶搞视频都能改编成电影,偏偏本应该作为艺术根本的“生活”,却被商人们冷落在一边。相比于那些如此快餐化的素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间故事显然要高级太多了。聚焦弱势群体的电影会在剧本的创作源头上形成一个凸显人文关怀的作品基调,如果同时能够成功唤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样的“功德”又岂是在弹幕中吐个槽能够相提并论的?
再说回这部《亲爱的》,你哭湿几包纸巾不重要,你甚至不需要通过实际行动帮助一个家庭找回他们失踪的孩子,哪怕你看不出陈可辛对于某些体制小心翼翼的讥讽,看不懂他要说的“换位思考”这一终极主题……只要你在看完之后能短暂地感恩一下亲情,那也不枉已经贵为百花奖最佳导演的赵薇,那么拼命地在大银幕上洒了那么多的热泪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