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尔斯玛利亚》剧照
这部讲述明星的不安全感的影片呈现了两代女星的风格对比,是来自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一篇饱满的性格分析。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镜头下的女主角通常是走朋克路线、让人捉摸不透的狂野缪斯,《清洁》的张曼玉、
《魔鬼情人》的科洛·塞维尼、《登机门》的艾莎·阿基多莫不如是。但是,他真的懂女人吗?继在2008年那部脉脉温情的《夏日时光》中首次合作之后,导演在《锡尔斯玛利亚》中为朱丽叶·比诺什打造的这个角色,才算是真正的一篇“女人心声”。影片表面轻松随意,实际却大胆、充满深度,也帮助两位90后好莱坞少男杀手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和科洛·莫瑞兹来到了个人的新高度。
年过四十的女演员玛利亚·安德斯(朱丽叶·比诺什 饰)接下了一部叫做《马洛亚之蛇》的翻拍片,讲述的是一个中年女商人被自己年轻的女助手兼情人玩弄的故事。二十多年前,玛利亚正是凭借当年的影片一炮而红,只不过现在,她的角色从年轻女人变成了老女人。一方面,她内心对自己芳龄二十那年扮演的角色留恋不已,另一方面,当年和自己演对手戏的女星在影片拍完一年后死于车祸的回忆,让如今的玛利亚感到心悸。
每个演员都有一定程度的迷信心理,因此那些把《锡尔斯玛利亚》解读为一部灵异片的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影片的主题是时间的流逝,对于演员这一群体来说这相当敏感——尤其是吃青春饭的女演员。三十年前,阿萨亚斯是比诺什首部主演影片《情陷夜巴黎》的编剧之一,如今,影片中的玛利亚感到年龄的威胁,而现实中的比诺什则被邀请与一位更加符合阿萨亚斯“口味”的女演员对戏。
影片开始,玛利亚在助手瓦尔(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饰)的陪同下,前往异地代表她的好友兼导师、剧作家威海尔姆接受一个奖项。(这一设定的灵感来自已故德国大师法斯宾德的《柏蒂娜的苦泪》)玛利亚在旅途中得知了威海尔姆去世的消息,这让她想起了一个让他不愉快的人:曾经和自己演过对手戏的亨里克,此人在过气之后一蹶不振,这让玛利亚对自己的前景感到隐隐不安。
正是因为玛丽亚所有的这些不安全感,助手瓦尔成为了她的左膀右臂,这位超级可靠的年轻女士身兼玛利亚的照料者、老妈子、心理辅导员和对戏搭档数职。而玛利亚接拍《马洛亚之蛇》也是经过了瓦尔的几经劝说,而将要与她对戏的是渴望成名的新人乔安(科洛·莫瑞兹 饰)。
玛丽亚与瓦尔对戏时,剧本中的对白似乎暗示着这对雇主与助手之间暧昧的共生关系,随着这种关系向着越来越不健康的方向发展,虚构的对白也与现实越来越吻合。瓦尔偶尔也会以与男友约会为由向玛利亚请假(话虽如此,影片似乎有意暗示这仅仅是瓦尔为自己获得喘息的一个借口),直到最后,瓦尔彻底消失了,这成为了这部极具诱惑力的开放式心理片制造的诸多迷局之一。
与稍显稚嫩的莫瑞兹相比,斯图尔特才是影片中的玛利亚真正惧怕的人物化身,她自然、躁动的能量与比诺什的精湛演技形成鲜明的对照,可以说她是这代美国女演员中最有观赏价值的一位。不仅如此,阿萨亚斯还狡猾地运用斯图尔特在银幕之外的种种话题(从沸沸扬扬的情变,到对后《暮光》跟风潮的白眼相待),改变了影片的PH值。
巧合的是,今年与《锡尔斯玛利亚》共同亮相主竞赛单元的影片《星图》也把镜头对准了好莱坞,对其体制进行了尖锐的抨击。阿萨亚斯为表演艺术度身打造的这部致敬之作,与大卫·柯南伯格对苟延残喘的好莱坞人士体无完肤的批判形成鲜明对照。尽管影片也有其讽刺意义,但对演员却是宽容的。
以影评人身份起步的阿萨亚斯,早年曾以苛刻的技术标准对他人的表演进行品头论足。这完全不同于演员们看待自己作品的眼光,因为他们是以尽可能诚实的方式,依靠直觉和情感认知来与他们所扮演的人物建立联系。而观众则位于一个更为印象主义的层面,他们的判断受到自身情绪以及个人经历的影响。正如影片所指出的那样:“文章就像一个物体,根据立场不同,你的视角会有所变化。”
考虑到主观性的因素,表演是一部电影的所有环节中最难以评估的一个。当一部作品给人感觉不真实时,观众很容易产生反感,但这整个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公开的,而为了尝试解开这些秘密,《锡尔斯玛利亚》剑指“高处”——这一概念刚好与片中如阿尔卑斯山上和云端这些场景选择相吻合。从这一高海拔的视角出发,玛利亚和瓦尔能够尽情观察真正的“马洛亚之蛇”:一种能够让云像蛇一样穿梭在山谷间的气候现象。
阿萨亚斯还在片中插入了一部1924年德国默片的片段,让人眼前一亮,也进一步加深了影片谜样的气质。比诺什的表演还是一如既往地震慑人心,奉献了又一次珍贵而独特的体验,以与角色融为一体的表现,回应了来自剧本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