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袭2:暴徒》剧照
系列电影的第二集,难拍,但也蕴含无数潜力。难拍,往往是因为第一集珠玉在前。《突袭2:暴徒》(以下简称《突袭2》)为了破局,编导首先从大的故事架构设定上,力图展现与第一集完全不同的内容与风格。和绝大多数续集一样,《突袭2》的野心更大:一反第一集有限场景与单一任务设定,本片着意描绘一个全景式的城市犯罪图景,有着警匪与多个黑帮之间关系的复杂设定;从中不难看出《用心棒》、《教父》、和《无间道》的影子。
有不少评论为这样“宏大充实”的剧情架构而欢呼,认为本片开创了纯粹动作片的史诗结构。对此,个人持保留意见。
框架设定其实是个粗活,关键得看其中填充的细节,能否支撑、并丰富那个框架,否则只是空中楼阁而已。《突袭2》的在剧情的铺排上,依然显得比较简陋。特别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鹤蚌相争,渔翁得利”阴谋,基本上没什么技术含量可言。作为剧情另一条主线的“卧底”,很多桥段都处理得过于简单,对增强戏剧张力、丰满人物形象的贡献非常有限。至于卧底身份对角色性格心理、以及人物关系的影响,有点表现乏力:影片有好几处铺垫都有暗示作用,明明是奔着“接下来可能有戏”去的;然而,及至影片结束,也没等来所谓的“回应”。这样的疏漏之处,全片尚有不少,使得部分情节显得比较突兀。
《突袭2》中有表现机会的角色,就有十来位。但除了一两位有比较丰满的性格外,其他都流于表面。特别是男主角,尽管有远比第一集复杂的设定,结果在总体性格可辨识度、以及特定场景心理表现方面,比第一集反倒退步了。这当中,自然有演员伊科·乌艾斯的演技问题,但编导对某些情节设置的疏漏、及特定场景氛围营造不力,也是造成主角形象没立起来的主要原因。
其实,角色的丰满,跟其所占银幕时间并无必然关系。片中由亚言·鲁西恩(Yayan Ruhian)饰演的“忠诚杀手”,出镜不过三场戏,但却塑造了片中最为完整的形象。论演技,他不会比男主角强;他所塑造角色的成功,主要在于编导在每场戏中,设计了一些小细节,来让人物情绪与心理有“发酵”的时间与空间,从而建立其与观众的较强的情感联系。遗憾的是,《突袭2》中的其他角色,并无此等用心待遇。
不过,纵使觉得本片剧情架构粗枝大叶,角色形象片面浅薄,我却很难在感性层面不喜欢本片。我甚至隐隐觉得,有了这些不完满本片反倒更“好玩”。从这种思路来看本片,其剧情与表演上的种种不圆满,不仅无伤大雅,反而是让“大俗”成为“大雅”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少,它们让观影的过程充满另一种意义上的惊喜,也即“邪典片”必不可少的WTF(What-the-fuck)时刻。不妨将其视为编导与观众玩的一场“找茬”游戏,在彼此心领神会的前提下,成为与动作场景一起嗨翻的佐料。
而作为本片“大餐”的动作场景,足足有19场之多,论过瘾的程度,近期恐怕很难被其他动作片超越。
单就动作招式而言,《突袭》系列其实不如甄子丹或托尼·贾作品“好看”。《突袭》系列更重视动作的有效性,而非招式本身的美感;具体到招式设计上,就是极力渲染攻防的实战特性。《突袭2》中的动作,不以舒展到位、最大限度体现角色的体能为目标,有很多招式,根本都来不及展现最终效果就被迫变招。同时,这一系列也不刻意追求动作难度。像托尼·贾最爱玩的各种翻腾旋转踢腿动作,以及“甄三脚”这种在现实中基本难以实现完美站位配合的招式,在《突袭》系列中都看不到。
在招式设计方面,《突袭2》寻求“去章法化”的效果。除了个别时刻外,主演伊科·乌艾斯没有过多演示班卡西拉(Pencak Silat)的套路化招式,而是将招式背后的应战原理应用到不同环境下的格斗中。在“去章法化”的同时,《突袭2》也在尽量弱化动作的“编排感”。比如影片后段“独闯黑帮”的场景,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托尼·贾《冬荫功》,尤其是其中演示反关节技的段落。然而,与后者近乎教科书般的分解动作演示不同,《突袭2》中这一段落,更为强调“快速打通关”的目的,而非“看我的体能与技巧有多牛”的表现过程。
优秀的动作片,表现动作的电影语言也很重要。在这方面,《突袭》系列编导加雷斯·埃文斯绝对是新时代的佼佼者。他对于手持摄影的坚持,配合长短镜头的恰当组合,加上不少创造性地机位设计与镜头变化,营造出一套新鲜而丰富的视觉语言,让动作场景的节奏、韵律与真实感都得到提升。
在使用手持摄影时,埃文斯不拘泥于常规的跟拍,而更多用来配合动作完成各种复杂运动,让观众不仅成为动作场景的“目击者”,还有直接“参与”动作场景的融入感。此外,配合手持摄影的长镜头运用,更是功不可没。在《突袭》系列中,长镜头不止是以真实时间来记录银幕动作,还通过某些充满野趣的运动方式,创造新鲜的视觉体验。为完成比较刁钻的长镜头调度,导演的一些技术实现思路,看似土气,实则简单巧妙。
除去奇技淫巧的功用外,埃文斯在《突袭2》中,展现出对长镜头更深入的理解。例如在全片长镜头用得最多的动作场景“泥泞大战”中,开场的长镜头就很令人好奇是如何实现的,对于空间转换的心理暗示掌握得恰到好处。接下来几个长镜头,除了真实再现主角的身手、以及事态的进展外,对细节和整体氛围的表现也都平衡得不错。在这个场景中,还有一个同时融合了机位与镜头(焦距)变化的长镜头,在交代空间位置与角色心理方面尤为出色。后来“酒吧突围”那场戏,对复杂空间关系与角色情绪心理细节交代得异常到位,可以当做动作片长镜头调度的小案例来研究。
埃文斯对长短镜头的配合,以及在剪辑点的选取方面,也都比上一集有进步。由于剪辑点选择的时机、以及对接画面设计的巧妙,在部分场景中甚至会给人以一镜到底的错觉。这种错觉反映到对动作场景的观感上,就是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节奏与韵律。这种富于乐感的镜头组合,在本片“球棒哥”与“榔头妹”出场的段落表现得最为充分:必要的长镜头让暴力动作显得更真实刺激,短镜头的切入与点缀,又能弥补演员身手不足,让他们个个看起来都是高手范。整场镜头的组合效果,显得既有格调,又有快感,加上对球棒与榔头这两种非常规武器攻击效果的适度夸张,这一段算得上《突袭2》全片的华彩乐章,娱乐效果甚至盖过后面的决战。
以电影语言的趣味性而论,《突袭》系列已经算动作片中的翘楚了。即使在动作场景之外,导演埃文斯也不忘时不时玩些风格,细心的观众,应该很容易发现他对于中轴对称构图、垂直俯视镜头等技巧的钟爱。稍微遗憾的是,埃文斯对于对话场景的掌控,还不是那么精到;对白本身写得没什么亮点,对演员的调校也有听之任之的嫌疑,这些都让影片的部分场景显得比较拖沓。
从埃文斯对本片的野心,和所展示的能力来看,他似乎在有意无意地摸索一套新的电影语言,既可以将动作现得更真实,又具有只能通过电影载体才能表达出来的韵味。尽管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无论是在打造统一高质量动作场景上,还是在提升非动作场景的质感方面,都存在不尽完善之处,《突袭2》依然代表了当今动作片领域探索电影语言革新的最高成就。本片不仅是2014年最生猛的动作片,也是最值得深入研究的类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