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她”能量
纵观人类发展历程,仿佛一部科学与挑战同生共存、此消彼长的历史:医学的发展不断克服疾病难题,挽回了无数人的健康乃至生命,通过诸如基于基因的尖端科研,甚至可以让许多疾病防患于未然;基于分子、原子的深入研究,帮助人类不断研究新药物和开发新能源;纳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材料和制备、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医学与健康、航天和航空、环境和能源、生物技术和农产品等领域,并拥有巨大的潜能……可以说科学,特别是以数理化学、生物学及医学为代表的基础自然科学研究水平,决定了整个人类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科学在很多人眼里是遥远、枯燥、严肃、高深莫测的,但女性凭借其特有的丰富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为科学涂上了众多绚丽的色彩。科学的长廊中留下了许多熠熠生辉的女性科学家的名字:有“世界物理女王”、“物理学第一夫人”之称的吴健雄,被西方媒体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的何泽慧,“美国试管婴儿之母”乔治亚娜•西加尔•琼斯,以及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达•约纳特和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伊丽莎白•布莱克本……而后两位正是欧莱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得主。
15年前,欧莱雅携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起了一项富有雄心和前瞻性的项目——“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致力于推动科学研究,支持从事科学的女性。作为该计划在中国的发展和延伸,欧莱雅中国与全国妇联、中国科协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 成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9年来,该奖项见证了中国女性科研队伍的壮大及科研能力的稳步提升。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犹如一次美丽与科学的约会,让我们看到了10位优秀的女科学家在新材料、气候变化、生命科学及疾病治疗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解读生命科学的无穷奥秘
在浩瀚的生命科学疆域中,埋藏着许多未解的秘密。颜宁向数量庞大的细胞膜蛋白领域进发,为药物开发提供了大量理论依据;魏丽萍在不计其数的生物学数据中挖掘到大量宝藏,寻找的新规律和新发现将为自闭症儿童开辟新的天地;手握开启“基因宝库”的钥匙,梁金玲建立的数学模型能有效地从庞大的数据库中提取线索,从而启示我们很多疾病的成因。
构筑属于未来的新型材料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不断突破人类的想象力。马旭村走在信息革命的最前沿。她研究的拓扑绝缘体具有迷人的量子特性,不仅使新型计算机成为可能,还可能是解开暗物质谜题的关键;卢磊多年致力于纳米孪晶的研究,成功解决导电材料中,强度和导电性这两种性质相互抵触的难题,小小的纳米孪晶将让手机越来越轻薄、寿命却越来越长;马晶的研究可能会把计算机里面的元器件都变成有机分子,让计算机不仅非常轻巧,还能更方便地实现人机互动;吴一弦潜心钻研十几年研制出的丁基橡胶,突破了西方国家几十年来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也使绿色轮胎成为可以触摸的理想。
看透环境变化的千年历史
勾晓华像探险家一样深入高山与荒漠,研究西北旱区山地和青藏高原东部的树木年轮。她通过破译年轮中的“生命史书”,告诉我们绿洲化、荒漠化的驱动机制,将帮助人们从沙漠手中争夺森林、草原和耕地。
催生疾病诊治的创新革命
吴志英在罕见病领域奉献自己的研究生涯。她在阵发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的研究中追踪到了它的致病基因,为千万患者带来了福音。赵慧君则找到了一种利用母体血浆来分析胎儿DNA的非侵入性检测技术,“唐筛”的准确性更高,从而减少胎儿流产的风险。
在中国的各大院校和研究机构中,越来越多的青年女科学家正身担要职,成为核心和骨干力量,她们的研究领域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晦涩难懂,但欧莱雅相信,这些能够代表未来科学发展方向的科研成果,终究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科学的一小步”,成就“人类的一大步”。
科学“她”成长
“她”能量绽放的背后,是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每一位获奖者,都经历过拼搏,挫折了、坚持了、战胜了,才有了今天骄人的成就。在颁奖典礼之后举办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论坛上,获奖科学家们向百余名青年学子分享了不为人知的科学背后的故事,让现场的每一位青少年都深深感受到女科学家们对自己科研事业那份发自内心的热爱。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马晶教授指出了兴趣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去阅读文献和资料,多去发现和感受一些美妙的事情。如果将化学分子做成图像,那么这个图将会非常漂亮,见到的人很有可能会对它一见钟情。仔细观察这些分子,总会有一个能打动你。”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主任医师吴志英则为大家展示了一条坚持的科学之路 “把一个职业当做事业来做,才可能做到更好”。她为了研究和工作扎根医院,在研究室睡过“铁床”,然而,对于医学的信念却从未动摇过;清华大学医学院的颜宁教授则认为:“科学道路上最关键的是不畏艰难。只有勇于挑战,才有可能创造卓越”。
此外,科学家们也将自己的亲身感悟融入在对未来科学人才的培养上。东南大学数学系教授梁金玲坚信不断学习和独立思考是科学研究的必备品质:“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我希望教给他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独立思考的能力”;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赵慧君解释了务实工作的意义。“做科学家可以有很大理想。但落实到研究上,如果只沉浸在主观愿望,很容易把得到的数据不自觉地导向自己的臆断,这样研究结果就会失去准确性和客观性”。
欧莱雅深知,青年人是科学的未来。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论坛正是为科学家和青少年构筑起沟通的桥梁,希望通过榜样的力量鼓励更多青年人感受科学的魅力并投身科学。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兰珍珍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关注科学世界中的‘她’成长,支持女性在多样化的科研领域里,为应对挑战、提升人类生存质量而努力。我们更希望借此让科学走进公众的视野,通过科学家们的现身说法,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吸引更多青少年热爱和关注科学,投身到科学这一美丽的事业之中来。”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设立九年来,对于鼓励和发现中国女性在科学上的创造力,表彰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杰出贡献,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迄今为止,已有来自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76位女性获得该项殊荣,获得资助总额达610万元人民币。“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中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也见证了女性科研人员队伍的蓬勃壮大。以本届为例,候选者进一步年轻化,代表新生力量的 “80后”女科学家再次跻身其中,最年轻的候选者年仅30岁,而最年轻的获奖者也只有35岁。
科学的”美丽”信念
在欧莱雅孜孜以求,持续推动世界及中国科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鼓励女性投身科学的背后,是其坚定不移的“美丽信念”——在科学中发现美,用科学去创造美。
欧莱雅(中国)总裁盖保罗表示:“每年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上,我都能从那些年轻的女性科研工作者身上回想到当初欧莱雅创始人在创立公司时的激情和干劲。一个世纪以前,欧莱雅由一位化学家所创建。自那时起,欧莱雅一直把研发创新视作其发展的核心。作为化妆品行业的领跑者,欧莱雅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希望通过创新技术为所有的女士和男士提供最优品质、最高效能和最安全的产品。”欧莱雅相信唯有持续的科研投入和创新,并将创新精神植入业务运营的各个环节,才能从容应对行业及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引领美丽事业的风潮。女性是欧莱雅非常重视的服务对象,是最为关注和鼓励的社会群体,更是欧莱雅自身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欧莱雅的科研队伍中,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比例占到了55%,真正实现了科学与美的同生共荣。
目前,欧莱雅集团在全球共有19个研发中心和16个评估中心。仅2011年,欧莱雅集团的研发投入就达7.21亿欧元。同年,欧莱雅集团新注册专利613个,是注册专利数最多的法国公司之一。而中国市场在欧莱雅集团全球战略中更是一直占据重要的位置,2005年,继巴黎、纽约和东京之后,欧莱雅集团在上海设立了全球领先的研发和创新中心。中心专门从事对中国人皮肤、毛发以及中国原材料和配方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旨在为中国及亚洲的消费者提供最好、最适合的护发、护肤和彩妆等产品。并在创新过程中致力于深化和推广绿色化学、生物技术以及可再生原料的运用,其产品中26%的原材料符合绿色化学原则,植物原材料利用率达40%。未来,欧莱雅将继续秉持研发和创新为源动力,以满足中国消费者多样化的美丽需求。